哈喽啊大家~“哎,这颗牙掉了之后,啃苹果都得切成小块,嚼东西总感觉使不上劲儿……”
“一笑起来缺个牙,总怕别人盯着看,干脆抿着嘴算了。”
缺牙的尴尬和麻烦,许多人都深有体会。
于是,“赶紧种牙”成了不少人的第一反应,但网上总有些声音在耳边嘀咕:“缺牙不种会怎样?”“听说种牙会伤骨头,老了牙齿全松了!”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让无数人纠结的“种植牙迷思”——缺牙是不是非种不可?种牙真的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吗?
误区一:“缺牙必须马上种,否则后患无穷!”
真相:缺牙不一定要种,但长期不处理真的会“坑”你!
1. 缺牙的“蝴蝶效应”:拖久了才是真麻烦
牙齿就像多米诺骨牌,一颗倒了,旁边的牙齿会逐渐倾斜、松动,对咬牙也会过度伸长。比如:
后牙缺失:邻牙向缺口倒,牙缝变大,塞牙、蛀牙风险飙升;
前牙缺失:说话漏风、面部凹陷,显老10岁不是开玩笑;
长期单侧咀嚼:脸歪、颞下颌关节疼痛,连累全身健康。
所以,缺牙必须处理,但“处理”≠必须种牙!
2. 种牙不是唯一解,这些情况可以“放过它”
单颗牙缺失:如果预算有限或牙槽骨条件差,可以选择活动假牙过渡,或做“搭桥”(固定桥)修复(但需磨损邻牙);
多颗牙缺失:半口/全口活动假牙、吸附性义齿也能满足基本功能;
高龄或全身疾病患者:若身体不耐受手术,优先以舒适度为准。
关键原则:及时止损,避免恶化,但修复方式因人而异。
误区二:“种牙风险大!种完牙槽骨萎缩,老了满口牙都掉光?”
真相:种牙不会“吃骨头”,不规范操作才是罪魁祸首!
1. 种牙的“黑锅”:背了不该背的锅
很多人担心种牙会破坏牙槽骨,其实恰恰相反——种植体就像一棵“人造牙根”,能刺激骨头生长,延缓萎缩(类似锻炼肌肉的原理)。
真正导致骨流失的,恰恰是长期缺牙后骨头的“废用性萎缩”。
那些种牙后牙槽骨出问题的案例,多半是因为:
①医生技术不达标,种植体位置偏差,导致骨吸收;
②患者口腔卫生差,引发种植体周围炎(类似牙周病);
③贪便宜选了劣质种植体,材料与人体排斥。
2. 种牙的“安全密码”:选对人和材料
术前评估:正规机构会通过CT检查骨量、神经位置,骨量不足时先植骨;
医生经验:10年以上的种植专家能避开血管、神经,精准植入;
术后维护:定期清洁+戒烟控糖,种植牙寿命可达20年以上。
总之,种牙本身是成熟技术,风险多源于“不正规”。
到底要不要种牙?记住这3条“黄金法则”
1. 先治“急症”,再谈修复
如果缺牙导致邻牙倾斜、咬合紊乱,优先正畸或修复;
若已出现牙槽骨严重吸收,需先植骨再种牙。
2.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
年轻人/健康人群:种牙性价比高,一次解决几十年问题;
中老年/慢性病患者:根据身体条件选择活动假牙或半固定修复;
预算有限:韩国种植体(6000-8000元/颗)也能满足需求。
3. 警惕“三无套路”
低价陷阱:“3000元全包”可能用劣质材料,后续加收骨粉费、手术费;
过度营销:号称“即拔即种”“一小时种全口”,未必适合所有人;
忽视维护:种牙后每年至少一次复查,清洁不到位照样会“报废”。
总之,牙齿不是“快消品”,要理性看待谣言缺牙不是世界末日,种牙也不是洪水猛兽。真正危险的是两种极端:
盲目恐慌,拖着不治,等到邻牙全歪了才后悔;
轻信谣言,找“三无诊所”种牙,结果人财两空。
记住: 找正规医院拍片评估,听医生分析利弊,比刷100篇帖子都靠谱。毕竟,牙齿要用一辈子,值得你慎重对待。
本文内容源自网络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医疗依据,更多查询请 → 在线咨询客服